乡村教师的故事和感言:他们的坚守 他们的爱

中国教育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2-8-10 11:56:24

   “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启动两个月以来,光明网收到来自全国各地乡村教师的投稿849份,其中初步核实的近300份。他们当中有风华正茂的青年,有老当益壮看护留守儿童的老翁,有数十年如一日背送孩子的“车夫”,有在大江上摇桨摆渡的“船员”……在此,我们从大量参与的教师中筛选出几个感人的故事和部分教师的感言,以飨读者。

乡村教师的感言

  ■蒋国珍(江西省新余市罗坊中学离休教师)

  正因为我没有儿女,所以我把天下的孩子都当作自己的儿女。通过他们,我延续了希望和梦想。

  ■苗金凤(山西省交口县回龙乡秦王岭小学教师)

  做乡村教师的可能都是这样,孩子的双眼就是对我们的鞭策,放不下啊!

  ■王祖刚(贵州省望谟县郊纳乡铁炉村铁炉小学教师)

  一个人教3个年级实在有些吃不消,很想找个帮手,把更多娃娃送出大山。

  ■何先勤(江西省九江县民主小学教师)

  教书虽然比不上大老板豪气,但我有着他们所没有的快乐!

  ■宋玉刚(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墨竹工卡县日多乡中心小学教师)

  我喜欢这个只有2000多人的乡,即使有机会调走我也不想走,我只是希望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让学生的成绩能越来越好。

  ■张辉强(云南省大关县天星镇安乐村茶山小学教师)

  34年了,日子过得很清苦,但是每当看到孩子们那天真的笑脸,我也觉得年轻了许多。

  (光明网记者吴丛丛整理)

张令龙、姚本莲夫妇:用嫁妆撑起山里娃的希望

  贵州省岑巩县背鹅村的背鹅小学有着40多年的办学历程。然而,当地山路崎岖、人居分散、信息闭塞。上世纪80年代,背鹅小学曾一度停办5年之久,直到当地另一教学点的教师张令龙和姚本莲夫妇来到这里。他们决心挑起复校的重任。

  要把一所停办5年之久的学校重新复课,谈何容易!为复课,夫妇俩做出了一项惊人之举。丈夫张令龙将家中父母分给自己的6.4立方米木料(价值3000多元)全部用于修教室和教师宿舍,还请来木匠新制了36套崭新的双人课桌凳、一块黑板、一对球架、一副爬杆架、两副单杠、两副双杠。妻子姚本莲将自己的嫁妆——火盆、板凳、桌子、写字台搬出来送给学校用于办公,还拿出500元为学校购买了办公用品。

  复校期间,夫妇俩组织师生动手建校园,使得原先摇摇欲坠的教学楼焕然一新。经过艰辛努力,当地150多名孩子全部进入校园。

罗一鸣:拾荒15年资助70名贫困生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李集街张店中学历史教师罗一鸣,从教已有37年。他生活非常简朴,吃的是自家种的菜,穿的是亲戚送的衣服鞋袜,出行骑的是已购买十多年的旧自行车。

  在认真教学之余,他常在学校周边捡拾废品。学生丢弃的衣物、鞋袜、毛巾、钵碗、衣架、雨伞、文具等,他都分类回收,洗净修好,以备再利用。除自己使用外,还无偿送给周边的特困人家。

  如此“吝啬”的教师,“抠”出来的钱干什么用呢?2007年,李集中学学生李雄患再障贫血,罗老师捐资2000余元;2008年汶川地震,罗老师带头捐款2000元;2009年,邾城二小学生肖雨杭患了重病,罗老师在自己捐资的同时,还为其募集6000余元善款,并联系武汉的医生为其治疗;2010年5月,学校以罗老师的名义正式成立了贫困生“爱心助学基金”。玉树地震的消息传来,罗老师又拿出2000元,分别捐给基金和灾区。村子里几位孤老和特困户都是罗老师资助的对象,10多年来,罗老师累计资助金额超过34000元。

  截至目前,罗一鸣老师拾荒15年,资助70名贫困生读书。

郭文速:独臂教师32年的大山坚守

  在福建省偏远的大田高山区屏山乡美阳小学,有一位独臂教师郭文速。

  1979年,郭文速高中毕业,经人介绍,去了美阳小学当民办教师。当时的校长担心他管不好学生,对他说:“先来试一试吧。”没想到一试就是32年。

  直到现在,郭文速还记得给孩子们上第一节课的情景。“我当时拿着粉笔,却觉得那粉笔好像有千斤重,我怎么努力写,孩子们还是看不懂我的字。”练不好粉笔字怎么能当老师?他便将学校弃用的小黑板带回家,一有空便拿起粉笔练,直到如今,十里八村婚丧喜庆都请他写对联。同事和乡亲们都赞他写得一手好字。

  两位残疾人要养家糊口不容易,干农活更是艰辛。用郭文速的话说,“农活是生计,教书是本分。”中午休息和晚上放学以后,郭文速都会去田里干活,干完了农活就备课和批改作业。农活竟然也被他干得有模有样,而他教的班级成绩也名列前茅。

周宏军:一个人的长征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汪洞乡政府通往达佑屯的路上,56岁的乡村教师周宏军挑着一担满满的菜、米、油、盐,正急匆匆向前赶路。他,已在这条山路上走了38年。

  1973年,达佑教学点成立,周宏军成了教学点第一位代课教师。乡村学校的教室破旧,缺门少窗,四面透风,几十个衣服单薄的学生在寒风中哆嗦。怎么办?1986年夏,周宏军带领村民和孩子边上课边建校。上山撬石头,下田挖泥土,做木工、挑沙子、平地基……建校的一石一瓦一木,有近一半是周宏军挑回来的。因为工钱不够,周宏军便自己操起斧头、锯子做木工,扛起锄头锄草地,每天起早贪黑,废寝忘食。 

  经过3年的努力,一座两层4间教室的木房教学楼终于建成,学生有了遮风避雨的港湾。

  作为山村里唯一的教师,周宏军每周都要到乡里,为孩子们挑回几十公斤生活学习用品。在陡峭的盘山小路上周宏军默默行走着,不论冬夏,饿了忍着,渴了喝几口泉水,在一个个山峰沟梁中摔爬滚打……

李维生:教育创新的实践者

  1998年初,工作刚两年的李维生前往江苏省响水县运河中心小学支教。初为人师,李维生感到无从下手,他开始把目光转向书堆。

  李维生记下了1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30多万字的文摘卡片,写下了数万字的教后记和十几万字的论文、随笔,其中近30篇发表于《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研究》《中国钢笔书法》等各级各类报刊。

  2004年,李维生与几个同事查阅了大量资料,形成了一套文化阅读教材的编写方案,编成了《书法入门》《翰海拾趣》《书法简史》《碑帖赏析》四本书法教材。

  李维生还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各项活动,努力创新研发教育新成果,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带动了学校一大批年轻老师投身到新课程改革与实验中来,也让这个学校老师的教育生活充满了活力和激情。